岛上气候潮湿闷热,加上路途颠簸劳顿,痔疮又时常发作,苏轼一改往日每到一处都将当地景色游览一番的习惯,每天大多数时间闲坐家中。由于书籍全部留在惠州,他无书可读,唯有打坐静心以缓解内心的焦躁与郁闷。
既然已平安抵达昌化军,总要给家人们报个平安。苏轼拿出纸笔写了封信给雷州知州张逢,向其讲述父子俩身处昌化军的生活状况,同时又写了诗和信拜托张逢转交苏辙和转寄苏迈等人。
苏过头顶用椰子壳做的帽子跑了进来,怀抱椰子,开心地说道:“爹,你看这个帽子好看不?”
苏轼放下笔,笑道:“倒也别致!”
苏过将开了口的椰子递给苏轼,道:“爹,邻居帮忙开的,你尝尝,可好喝了!”
苏轼接过椰子,喝了一口,甘甜可口,赞叹道:“好喝!没想到沿途树上结的此物竟然如此美味!”
苏过看了眼苏轼桌上写了一半的信,问道:“爹准备给叔父、兄长他们写信吗?”
“嗯,来了这么多天,该报个平安了。”
“等爹写完我也给霏霏写封信,一并寄过去吧。”苏过说完摘下头顶的以椰子壳做的帽子放到桌上,“顺便把这个帽子也寄给叔父吧。”
苏轼点点头,拿起笔继续写了起来。
数日后,苏轼痔疮有所好转,闲来无事,便和苏过在城中四处转悠着。城中人烟萧条,房屋破旧,一片荒凉之景。两人打听了当地学生们的读书之所便欣然前往,此时唯有此地能引起苏轼的兴趣。父子俩来到书院门口,破败的景象映入眼帘,既无朗朗书声入耳,又无求知少年端坐。苏过大为震惊:“爹,我们不会来错地方了吧?”
“应该不会错,当地只有一间书院,应该就是这里。”苏轼终于明白刚才询问时那人费解的神情出于何意,大概是不明白这两个外地人为何要去看破屋。他长叹一声:“怪不得立朝以来,整个海岛无一人出仕,原来此地学风竟已颓废如斯!我之前还以为是因为海上风浪大,艰险难行,出海的人少才无人出仕,现在看来无人授课,无人求学才是主要原因。”读书使人明智,此地人不读书,何以兴邦?他不免心中难过,此地若是不改善教育,就算过了百年也难有发展。
苏过疑惑道:“此地不会一个读书人都没有吧?”
苏轼道:“肯定有,或者说曾经有,不然也不会存在这间书院了。估计是读书之人太少,书院没有存在的意义,就逐渐荒废了。”
苏过点点头,对苏轼的揣测表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