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道:“几个时辰前,孔家刚将噩耗上报。”
苏轼摆了下手,对下属道:“知道了,你下去吧。”然后眼眶泛红地孙觉道,“等忙完了,我们去经父家吊唁一下吧。”
孙觉点点头。
翌日。
崇政殿。
宋哲宗独坐于殿中,苏轼等人静静地立于一旁,唱名、放榜、赐公服、鞾笏讫等各项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流程结束后,众人前去延和殿拜谢太皇太后。
本次贡举考试赐二十四人进士及第,其中李常宁为状元,吕益柔为榜眼,龚夬为探花,两名宗室子弟赵子湜为承务郎,赵令馡为承奉郎。二百九十六人进士出身,一百八十八人同进士出身。诸科明经七十三人,各赐本科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差。
北宋贡举考试分为五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殿试落榜者分别给予“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三、四甲赐“进士出身”,五甲赐“同进士出身”。
榜单一经昭告天下,天下之人无不愕然,今年状元竟然是五十二岁高龄的李常宁。李常宁中状元后,被授宣义郎、签书镇海军节度判官,三个月后病故。
翌日。
赐特奏名进士(屡考不中而赐本科进士出身者)、武举诸科举人进士、经明行修王邻臣等同五经三礼学究出身、假承务郎、京府助教、诸州文学助教、右班殿直、三班奉职借职差使,一共五百三十三人。
苏轼听着特奏名进士的名单,愕然。之前和孙觉、孔文仲三人联合上书请求朝廷对于这些屡考不中享受特殊恩赐的人进行殿试,然后择优录取一二十人,结果朝廷根本没听进去,还是录取了上百人。他回到学士院,又提笔写下奏章《放榜后论贡举合行事件》,对朝廷恩赐太过泛滥提出抗议。
数日后。
延和殿。
苏轼出列准备启奏,太皇太后端坐帘后,以为他又要谈论贡举考试之事,道:“你之前上书的奏章,吾看过了。今年龙飞榜,为彰显官家恩德,人数自然多了些,榜单已公布天下,无须再议。”
苏轼启奏道:“臣不是想说这个,臣有另外一事启奏。”
太皇太后道:“何事?”
苏轼道:“臣想辞去翰林学士一职。”此话一出,众人愕然,面面相觑。
太皇太后道:“前段时间吾宣召你时,说得还不够清楚吗,怎么这会儿又旧事重提?”
苏轼道:“臣之前被太皇太后宣召,问臣何故屡次上书请求离京外任,臣以疾病求退,承蒙官家、太皇太后体恤,不让臣走,臣感激涕零。臣从登州被召还以后,直至出任中书舍人以前的这段时间,从没有人弹劾过臣,然而臣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后,便被朱公掞、王彦霖、贾明叔、韩元伯、赵正夫等人不停地攻击,以至于虚构语言,巧加酝酿,以此诽谤臣。臣还没入贡院,他们就说臣随意取士。虽然承蒙圣主知臣无罪,然臣以为应该是臣天性刚直笨拙,议论不能随众,而获得的荣宠与禄位太过,地位权势又太接近官家,遂导致纷争,这也是理所当然的。臣想去任意一州,就会上违恩旨,想要默默留下来,就会与台谏官们为敌。臣不避锋芒,他们势必不安。还望官家、太皇太后伏念臣多艰早衰,无心进取,让臣得以退隐,以养余年。如今既然您不同意给臣一州去守,臣也不敢远去,只求您能接触臣翰林学士一职,给臣一个京师的闲官,如秘书监、国子祭酒之类的闲职,或者只让臣在经筵供职,给官家讲课,以免众臣怒恨,如此也可以让他们稍微安定些。”
太皇太后沉默许久,道:“此事容后再议。”
苏轼知道太皇太后此言就是不同意,默默叹息一声,不再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