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劝你最好不要,”马远面沉如水,用冰冷的目光看他,“打舆论战,你不会是我们的对手。”
邓荣被保安推出门外时,最后看了一眼公司招牌,那是一块闪闪发亮的镀金牌子,上面甚至没有中文,而全是镶嵌的英文字母和 Logo ,意图显示出洋气的感觉,可是看在他眼里,却充满了讽刺:这么一家响当当的国际企业,竟用这样无耻的手段对付员工。
我一定要让你声名扫地!他在心里默默发誓说。
邓荣回家后,连衣服都不换,就在电脑前忙碌起来。他先用记事本软件写了一篇文章,把自己的事记叙了一遍,指控英思达出尔反尔,以莫须有的罪名开除员工,接着又对马远指名道姓骂起来,说他是阴险小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写完后,他分别把文章贴到了天涯,猫扑和微博上,随后又翻译成英文,贴到英思达的脸书主页下,还有领英的页面中。
过了仅仅一个下午,几大平台的阅读数就突破了十万,转发和评论达到五千,且还在不断增长中。绝大多数留言都是支持邓荣的,似乎一夜间全世界的劳苦大众都冒了出来,纷纷声讨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一些人还跑到英思达的微博账号下开骂,连带着让马远也出了名。又过两天,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开始跟进,一篇篇热辣得宛如宣战诏书般的公号文章纷纷出炉,个个都是一副为民请命的架势。有的抨击资本家的贪婪无耻,有的抓住英思达的外资身份大做文章,也有人挖出马远在英思达的履历,说他是投机小人。话题直上了微博的热搜排行榜。
邓荣渐渐发现,事情已经脱离了他的控制,向着某种危险的方向狂奔而去。虽然他是挑起这场风波的导火索,可是并没有想要成为某个阶级的代表,更不想当英雄,只是形势已经由不得他自己了,连日来,有十多个自称媒体的不明身份人士联系过他,想要采访,但他统统拒绝,他知道现在说什么都会成为风波进一步扩大的助推剂,面对汹涌澎湃的舆论狂潮,他害怕了,感觉自己像个摇摇欲坠的旗帜,被各怀鬼胎的人群高举着,向面目模糊的敌人发起冲锋。他既不能张扬,以免被敌人当作靶子,又不敢退却,否则焉知群众不会把他丢到地上再踏上一万只脚?他就这样尴尬地被摆在了显眼的位置,而不显眼的地方,暗流汹涌,明争暗斗,尔虞我诈,通通都跟他没有了关系。
邓荣忐忑不安地度过了一个星期,食不甘味,睡不安寝,手机只敢接打电话,万万不敢打开微博,连微信都看得小心翼翼,生怕一条以他名字开头的新闻闯入他的视野。
眼不见为净,我只要不回应,总有一天大家会失去兴趣,生活也将恢复正常。他这样想着,又开始更新简历,准备重新找工作。然而,他没想到的是,这件事的冲击才刚刚开始。
星期一是工作日,邓荣虽然失业在家,还是习惯性地早起,还没等他做完早餐,就听到手机里微信的声音此起彼伏,已经有好几天没有这样的景象了,他有种不详的预感,拿起手机一看,原来是众多好友都看到了微博新闻:英思达出来回应了。
邓荣顺着朋友给的链接,看到了那篇声明。内容很短,只有两百多字,但他看得牙齿格格打颤,差点把手机扔了。
文章里说,邓荣是因为给别的公司做商业间谍,才被开除的。
间谍?邓荣气极而笑,亏他们想得出来。他觉得实在太荒唐,马远怎么能想出这么离奇的罪名?他赶紧打开评论区,想看看大伙怎么痛骂英思达这愚蠢的甩锅点子。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评论区变成了一场狂欢。
许多网民开始自己编故事,把整个过程套进一场荒唐的间谍剧情中,从字里行间能看出大家的心态是戏谑的,嘲弄的,似乎无事不可以搞笑。邓荣,马远,英思达,同芯,各方都进了这个俗套的间谍故事里,每个人都像小丑一样被网民尽情戏耍着,调侃着。原来深切的同情,严肃的讨论,还有义正词严的声讨,全都变成了狂欢似的嘈杂声。人人都是小说家,人人都是影评人,大家对着自己想象出来的角色,发表着或嘲讽或蔑视的言论,丝毫不觉得自己只是局外人。
邓荣这才懂了马远那句话的意义,“舆论战,你也不是我们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