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借。
耿百顺提出来的想法让骆永胜眼前为之一量,因为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一个词。
国债。
这时期当然是不可能有国债的,朝廷衙门向老百姓举债,想想也不可能,传出去多丢面子啊。
即使是极其困难的时候,实在没米下锅不得不找商人筹措钱粮,比如当年洪州支援西南平叛王钧,陈礼找到骆永胜的时候,用的词也叫捐供或者捐输。
捐,是主观动词,所以本质上还是骆永胜这位洪州首富带头支援朝廷平叛,衙门一点也不欠他的。
仗打完了之后,衙门也没道理还他这笔钱粮,当然,骆永胜也不会要。
总得给朝廷留点面子。
连商人的钱朝廷都不好意思主动开口借,又怎么可能会向民间穷苦老百姓举债呢,那传出去岂不是笑掉大牙。
历朝历代只有加税的朝廷,没有举债的朝廷。
实在穷的没钱了,那就加征岁赋,一口气加征他个十年八年,嘉靖万历,能加征十几二十年,清政府平个太平天国,两江地区都往三十年以上加。
至于老百姓能不能活得下去,那跟朝廷有什么关系?
现在骆楚的局面差不多,那就是穷,穷到连开工基建的钱都没有。
谁让政策太宽了呢。
十五税一取消丁徭,这种仁政甚至比文景之治时的三十税一还要宽松,因为后者起码还有徭役,有徭役,那么在修建大型水利基建等国家工程时,朝廷就可以节省下大量的中央财政。
“拖欠百姓的工钱或者说暂时性恢复徭役制度,这两点显然都是不可行的,这对我大楚朝廷的威信会造成冲击和损害。”
在想到国债这一点后,骆永胜便迅速将这个想法提了出来:“孤意,面向民间举债,让银行发行一笔国债认筹,性质类似于咱们之前的储蓄。
分为五年和十年定取,每年的利息分别为百分之六和一成,期限未到之前,这笔储蓄金无法取出。咱们就拿百姓的钱招工再发给工人工钱。”
拿百姓的钱再发还给百姓,朝廷转个手的功夫还要搭进去利息。
年化利息一成,十年就是翻一番。
三人心里算了笔账,魏禀坤下意识就脱口说了句不可。
“每年一成的利息,将来兑付的时候将会有很大的压力啊。”
“十年呐。”
骆永胜倒是不甚在意,神情轻松道:“十年都够一个孩子长成大小伙了,咱们大楚用十年的时间,如果还处在连百姓的欠款都无力偿付的处境,那孤就没脸做这个王,尔等也无颜继续为官了。
咱们都得把这事挂心里,这样才能有压力,有压力才能有干事的动力。只有发行国债,才能最大程度保障老百姓的利益和维系朝廷的威信,赊欠这种行为和朝令夕改的恢复徭役制度都有损我大楚的颜面,弊大于利,万不可行。”
魏禀坤叹了口气,他拿不出更好的主意来驳斥国债这个想法,只能勉为其难应下来,心里却是苦的不能行。
自己脑袋上这位大王可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大楚的财政情况眼下正是极其恶劣的处境,各个环节都是入不敷出,这下又准备背上一大笔高额利息的债务,后面的几年里,自己这位阁臣怕是连觉都睡不安生了。
“接着往下讲,还有哪些事。”
聊完了科举、选官和财政情况几件重中之重的大事,剩下的便都是一些微小的细节琐事,拿出来四人也是很快敲定,当然,这里面基本都是骆永胜做最终拍板,糅合了很多他个人的主观意见。
“政务阁这里忙完了,严真啊,你那边军务方面有没有什么棘手的问题。”
严真先是愣了一下马上定住神,开口说道。
“臣这里的烦心事倒是没有多少,就一点,也是之前大王您交代过的关于在军中开展识字教育以及扩充君卫队的事。
军营训练本就刻苦,一天刨除吃饭睡觉,闲暇时间无几,没多少士兵愿意跟着君卫队成员学习识字,大多都是猫在营帐里休息或者躲懒,而若是强迫学习,又怕使士卒产生厌伍之心,士气受挫。
而扩充君卫队,这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被招录者必须要识字、认字,所以进展也并没有多么迅速。”
识字和深化教育问题。
骆永胜垂首想了一阵,反问道:“可曾试过许以奖励的方式来使士兵们对待学习的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吗?”
既然不能强压,那就只能利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