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素来低调,不愿做出头鸟,但作为兵部尚书,此事事关重大,不容马虎。
必须早作决定,以防不测。
李世民把茶杯放在龙案,一眼扫过百官询问:“诸卿有何良策?”
他已与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商议高句丽之事,私下里,开始着手安排部署。
高句丽却提前修建长城,这是准备阻挡唐军于国境之外啊。
殿内,百官稍稍沉默,李道宗率先出列,魁梧的身躯站在李靖旁边说:“陛下,高句丽之强,远胜于突厥,薛延陀部,任由对方筑高墙,广积粮,必成我朝大患。
何况千里防线一旦建成,来日北上征讨高句丽,面临难以逾越的天堑。
强行攻之,必损兵折将,伤亡惨重。
臣以为,与其等待高句丽筑墙,设防,何不整顿兵马,先发制人,打对方个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没错,前隋三征高句丽未能灭之,任由高句丽筑墙,我朝恐难将其灭之。”柴绍出列,支持李道宗出兵攻打的提议。
“臣附议。”
“臣附议。”
若有战,焉能惧之。
段志玄,程咬金,张亮等武将出列附和。
闻声,李世民微微蹙眉。
目前,他没有攻打高句丽的念头。
高句丽多强悍,攻城拔寨多艰难,前隋三征败北,足以说明问题。
若战。
必须有十足把握。
否则唐军陷于高句丽,薛延陀等部落肯定借机谋反。
这时,萧瑀挺身而出说:“陛下,前朝之鉴,历历在目,高句丽修筑防线,却尚未侵犯边境,朝廷没有出兵讨伐的理由。”
“是啊,高句丽护甲尤为厉害,贸然出战,必引起高句丽上下拼死抵抗,此乃险招。”韦挺进言。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李纲,王珪等陆续附和。
朝堂内,再次出现文武百官意见径渭分明的现象。
这次,李世民支持萧瑀等。
他目光转向默然不语的房玄龄等询问:“玄龄,克明,无忌,说说你们的想法。
朝廷军政,关键时还得靠房玄龄三人。
他们沉着冷静,房谋杜断绝非说着玩的,常常权衡利弊,多半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闻讯,文臣武将目光齐刷刷望向房玄龄三人。
北征前,诸多朝廷要务,皇上常与百官商议,再做决定。
怎料北征问题,文臣接二连三驳斥,引起皇上震怒,今更依仗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武将内,倚重赵云,侯君集,李道宗等。
诸多官吏渐渐边缘化,或者说,更多沦为执行者,而非决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