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简单粗暴的回答到是让向朗眼前一亮,自己也是反对的,只是百姓太热情了,被民意裹挟了。这也是向朗没有明白的地方,像是这样的事别说向朗,有的时候就算是皇帝被民意裹挟着也是没有办法的。
要是向朗允许一个人修,就间接让其他的人修建,不修你是不是看不起向朗啊,人家可是父母官。多半是在自己家里搞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向朗的名字,每天是上香叩头,就问一问,慌不慌吧?
一家搞一块,另一家也要搞一块,烧香不要钱吗?何况是建庙了,说不定已经有人家在操作了,只是向朗还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再加上古人讲究,所以有些顾虑。
随着葛亮吃饱喝足,巧儿中途上来将饭碗收了下去,葛亮也算是粮草充足,也加入到了水镜先生和向朗的漫谈之中。总之,男人之间的交流除了女人之外那就是事业了,现在葛亮和水镜先生没有事业可以交流,古人还是有办法。
简单来说就是品评历史或者是还活着的人物,当时还非常流行这个,比如曹操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便是著名的品评家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在例如庞统庞士元被水镜先生评价为“南州名仕之首”,再有一些已经出名的人,出现的那些外号也是当时的人评价出来的。像是小霸王孙策,谋主荀攸,鬼才郭嘉,毒士贾诩之类的,就是这么来的。
在加上这些评价对当事人来说,也是利弊参半的,要是比较正面的评价还好一点,比如贾诩的毒士之名,到了后世也是大名鼎鼎。就当是贾诩那低调的性格来说,也是不会去学曹操非要让许劭给自己评价。
时间也是过得很快的,渐渐便是到了下午了,在水镜先生这儿有个好处便是很少饮酒,今天巧儿带的一点很是山下招待向朗的时候,巧儿悄悄给捎上的一点,其他的时间则是以喝茶为主。
所谓最是希望什么,嘴上说的就是什么,葛亮主要听二人比价两汉时期的杰出人物,贤明的君主之类的,葛亮也在其中附和,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葛亮经过一段时间的读书知道了大汉朝的主要人物,大概发生的事迹也是知道,但是要在品评上有什么建树,那就是扯淡了!
很多的评价在这人死了之后,基本上就被认定了,即使很多的在后世也是大同小异的。期间葛亮还发现这个向朗还是对汉室有很大的希望,简称心存汉室,这也怪不得曹操南下之后,向朗也南下到了荆南,反正没有投靠曹操。
看来关节在这儿,这或许与向朗的年龄有关系啊,向朗现在已经三十七八了,也算是三国人物中最为高寿的一群之一人了。
几人向着山下而去,葛亮右手杵着拐杖,左手边则是被巧儿搀扶着跟着下山吃饭。诶,为什么要下山吃饭呢?
主要的原因是山上并没有完善的厨房,简单来说,到山下便是准备好好吃一顿了。同时还要好好招待向朗一番,所以选在了山下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