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069章房公渠(1 / 2)

晓之以理,诱之以利。

杨钊抛出了诱饵:“上千年来,中原大地上分分合合、兴衰无常,多少王侯将相,在世时风光无二,转瞬间便化为了尘土,无处觅踪迹。追名、逐利、建功……英雄豪杰们不堪沉沦,拼命地想要留下他们在历史中的痕迹,可又谈何容易?秦始皇何其威武,扫平六合,一统天下,可他死后仅仅不到五年时间,他一手建立起来的恢宏帝国便转眼消散;石崇集天下之财富,打造出金谷园,引得当世名流争相观摩,可如今,也只剩一片断壁残垣罢了……

“自古以来,便只有那些造福于民的工程会被永世保存,并代代修缮。蜀地有都江堰,而关内有郑国渠。便是郑国其人,也因此渠而得以名流千古,被世人称颂、缅怀……”

房主管激动了。

他大概明白杨钊要讲什么了。

迎着他灼热的眼神,杨钊缓缓道出:“房主管若不介意,我们在扶风修建的这条水渠,便名为‘房公渠’。”

“房公渠……名流千古……”

房主管沉醉地念着这两个词语,竟忘了回复。

他本是无根之人,纵有千贯家产,却传不了后人,如今杨钊教会了他一个法子,用另一种方式将“自己”传承下去……

见房主管这幅失态的模样,杨钊明白,他这个诱饵直直地抛进对方的心窝子里。

杨钊:“那,通渠一事,就拜托房主管了。”

房主管回过神来,努力地遮掩住他的神情,回复的声音里仍是有些许颤抖:“好。既然此渠名房公渠,房某必当竭力。”

“杨三代扶风百姓,谢过房主管。”杨钊诚心道谢道。

不管怎么说,一个能干些实事的人,总比那些整天空谈道理的人强多了。

…………

杨钊继续之前的话题,又将“农具”和“人畜力”两方面的因素讲完。

最后他总结道:“只要做好了上述工作,才真正能实现规模效应和组织分工。如此一来,何愁地里的亩产不会增长?”

“杨县尉可真是让房某开了眼界,第一次知道有朝廷官员不去读圣贤书,反倒来研究地里的学问。不过这样也好,至少杨县尉做不了官后,还可以回乡里种地。”

房主管冷嘲热讽道。

他这样说,主要是方才被杨钊用房公渠夺去了势头,他得努力找回场子来。

其实,能听到杨钊对天度乡的土地如此上心,他心里也有了信心……

“若真到了那一天,还希望房主管能替我挑一块好地。”

杨钊淡淡一笑,没有理会房主管的嘲讽。

…………

县衙与玉溪园终于握手言和,至少在杜甫眼中是这样的,他也终于可以放下心来,去齐地寻访李白的下落。

杨钊邀上王伦,一起去为诗圣饯别。

后世曾有人说,要是把唐诗拿去压榨,至少会淌出半斤酒来。这话并不准确,真正能在唐诗中占据半壁江山的,是“长亭”“津渡”“灞桥”等频繁出现的赠别诗。

唐人多豪兴,唐代文人尤甚,若这份豪兴再遇上长亭古道旁的离愁别绪,火与冰的交织,最能激发出他们蓬勃的诗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