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的时候,马远和李东胜的关系算不上好,还起过一次冲突,如果没有陈孟尧这个共同的朋友的话,他们多半会在毕业后的日子里渐行渐远,成为彼此生命里的过客。但造化总是如此神奇,两人都没想到,时隔多年他们还有合作的机会。
这次依然是陈孟尧牵线搭桥,马远发现了硅光恰好能解决车载激光雷达成本过高的问题,而李东胜也在通信之外,看到了硅光应用于传感的前景。双方一拍即合,以对方都没想到的速度达成了合作的共识。
马远总算知道什么叫“时来天地皆同力”。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在这场关乎他未来前途的竞争中,开局会如此地顺利,这实在给了他莫大的信心。他立刻调派国内分公司最得力的一班人马,组建专项小组,开始了攻关进程。
只用了半个月,电动车芯片的解决方案就设计成型,核心部件包括同芯公司的电源管理模块,硅冠的激光雷达模块,加上英思达自己的中控模块。这些功能模块会被组合成整体的解决方案,提供给电动车客户。
其中成败的关键,就在激光雷达。因为马远大胆地引入硅光技术,在业界是十分新颖的做法,连李东胜都没想过。他这些年专注于光通信市场,很少关注过传统半导体,对电动车,无人驾驶这些新技术也仅止于听说而已,没想到电动汽车这么快就瞄上硅光。而照马远的说法,也许电动车的激光雷达才是硅光技术最早应用的场合。
“电动汽车一定要有足够的智能化,比如雷达系统要比传统车更多更先进,布置在汽车的前端和侧面。而最好最精确的雷达就是激光雷达。尤其是未来我们还要造无人驾驶汽车,就更需要激光雷达了。”马远给李东胜讲解他的设想。
李东胜想起来在新闻里见过的谷歌无人车的样子,“就是那个谷歌车顶上不停旋转的铁盒子?”
“对对对,那就是激光雷达。”马远附和道:“那个雷达是用一个个激光二极管和探测器拼装起来的,全靠人工调光,所以一台机器卖十几万美元,顶得上一台新车了。”
李东胜并不对价格感到惊奇,他这些年一直和光学器材打交道,知道调光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更别说几十条光路一起调,那台激光雷达就是卖一百万美元也不过分。
“难怪你想起我的硅光来了,”他半开玩笑地说:“要是以前,你们半导体人可是相当看不上我们这些做光的。”
“此一时彼一时嘛!你们光学才是未来,将来的世界都用光来计算,还有我们半导体什么事啊!”马远不介意对老同学说出恭维话。他了解李东胜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弱点,他们或许对个人的吹捧保持着警惕,可是如果你赞扬他们做的事业多么伟大,那么多半他们是会欣然接受的。
李东胜果然十分受用,有一种自己默默耕耘的成果终于被圈外人看到的惊喜感。“如果硅光技术能用在电动车上,也不失为我们公司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我会尽力向公司争取支持。不过,我还有个疑问,特斯拉的车并没有使用激光雷达,你确定激光雷达会是将来的主流方案?”
“特斯拉不用激光雷达不正好说明这玩意太贵了吗?”马远早有准备,立刻滔滔不绝说起他的理论,“如果能把激光雷达做到一百美元以下,相信特斯拉也会采纳这个方案的。你想想,以特斯拉如今的销量,这将给激光雷达带来多大的市场?”
李东胜没有研究过特斯拉,但马远举的这个例子很有说服力。更何况,电动汽车是面向消费者的产品,比工业上的光通信市场不知大了多少倍,能进入这样的市场无疑将给他的硅光技术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