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正银小说>都市言情>芯战> 第十三章 契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三章 契机(1 / 2)

酒会时间过半,客人渐渐变少,马远总算找到独处机会,慢慢踱到墙边的餐桌旁,挑了几块蛋糕,又给自己的杯子续满红酒,然后步出会场,打算去走廊休息一会。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突然从门外进来,迎面赶上他的目光,两人俱是一愣,原来是迪恩。

“马总,你好!”迪恩表情有些尴尬,嘴里嗫嚅了一会,才出声打招呼。

马远笑着向他伸出了手,“林奇先生,好久不见。”

迪恩勉强握了一下,正想找借口溜走,不料马远忽然说道:“迪恩,回来帮我吧。”

“你说什么?”迪恩满脸狐疑地问。

“迪恩,过去的事,希望你不要放在心上,我是真心希望你回公司的。”

马远的声音透着温和与坚定,面色平静,眼神诚恳而坦率,很难让人相信他不是发自内心的话。

迪恩慢慢低下了头,“凯文,你的话,我会仔细考虑的。”

“好,我期待你的答复。”马远拍了拍他的肩膀,微笑一下,转身离去。

这一番话,马远其实也是临时起意,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迪恩,他觉得自己也不会完全放下,更不会邀他回来。在此之前,他对迪恩充满了厌恶,恨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给他设下一个又一个障碍,仿佛专为攻击他而生,可是刚才见了面,才忽然发现,那些陈年恩怨就像是少年时的恶作剧一般,除了当作饭局谈资,并没有更多的意义。反倒想起了迪恩的好来,如果不是他,可能一开始马远在英思达就呆不下去了。即使是后来的反目成仇,不也反过来督促着他的进步吗?人生不就是这样,没有挫折哪会有成就?

这么多年来,马远参与过无数次的争斗,他的人生就像是打一场通关游戏,每一局干掉一个 BOSS,才有资格进入下一关。当他终于走到最后的胜利时,回头看看以前倒下的对手,心中早已没有了恨。

当然,所谓一笑泯恩仇,不过是胜利者才能有的高姿态,退回到六年前,他还在上海被王荣辉死死压住手脚的时候,是不会有任何道德觉悟的。那时的他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扳倒王荣辉,否则,他将永无出头之日。

对黄理仁不肯给予他支持的举动,马远并不怨恨,想想也是合理,公司里那么多新人要出头,如果事情简单的话,就不会只有少数人成功了。就是要在资源有限,没有背景的条件下,也能办成大事,才能体现人的才干。所以他必须要出奇兵,才能赢得胜算。

很快,一个契机就出现了,而且就发生在他家里。那时公司给他在白金湾府邸租下一间公寓,马远对客厅里的吊灯很不满意,决定自己来买。在逛灯饰城的过程中,他发现很多灯具都出自佛山,而其中 LED 的比例相当高,大约有 60% 的商贩都会向他推荐 LED 灯。

他买了几个 LED 灯泡回家,然后动手拆掉壳子,抠出里面的电路板研究,发现这些板子里的驱动芯片几乎都是台湾厂商的产品,由点及面,可以想见这些台湾芯片厂在国内市场的份额有多大。那么问题就是,为什么英思达的驱动芯片没有占据一席之地呢?或者说,是否能以 LED 市场为目标,为英思达打出一个好业绩来?

第二天上班,马远就向王荣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公司的产品线太宽泛,从模拟芯片到控制器,涵盖了航空,汽车方方面面,可是在中国市场,每一个门类都没有做到最好。我的看法是,我们应该收缩战线,选择几个主要产品作为主打,这样我做技术支持也能集中力量。纵观现在的国内市场,手机芯片,微处理器,图像芯片,都已被竞争对手占据了主要份额,我认为我们应该把目光朝下看,发掘新的增长点,这就是 LED 驱动芯片。”

说完,马远递给王荣辉一份装订好的文件,“这是我的调研报告,请您过目。”

王荣辉点了点头,简单翻了下手里的文件,面色平静地问道:“为什么选择 LED?”

“现在中国 LED 产业发展非常快,不出两三年,就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国。其中尤以广东佛山为代表,我拆过他们的灯泡,发现里面用的驱动芯片几乎都是台湾厂商的产品。其实,我们的芯片比他们更好,只是价格贵一些,但如果用我们的芯片,至少能在电路板上节省 30% 的元器件,这一方面抵消了贵出来的价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小电路尺寸,总体效益上是有优势的。很可惜的是,以前我们没有大力宣传这个产品,导致很多客户还不知道我们产品的好处。”

“据我所知,公司之所以不重视 LED 市场,是因为这个产品的利润率很低,也不是公司主要的发展方向。”

“这只是欧美市场的逻辑,在中国,我们需要有新的观念。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工厂,就在于能在成本和品质间取得平衡,而且拥有巨大的产能。再低利润的产品,辅以中国庞大的市场,都会是个可观的数字。布莱恩(王荣辉的英文名),您一定知道这两年大火的小米手机吧?这才是中国市场的逻辑,我们需要走性价比路线。”

“凯文!”王荣辉把文件放在桌上,抬起头似笑非笑地看着他,“没想到你对国内市场这么熟,一点也不像刚从美国回来的。”

王荣辉的这句话,马远不知道是称赞还是讽刺他,但是仔细想想,也的确有点奇怪。他在美国尽力疏远同胞,努力关注本地新闻,连生活习惯也变了,可一回到国内,却能立即切换思考方式,就像更换一件衣服那样简单。那么当初他心心念念的融入美国社会,到底是真正入了心的改变,还是只学了个皮毛?他实在有些糊涂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