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珪不断的在为李秋解释,撑口袋之时,
李世民缓缓说道:“当年记得朕刚登基不久,就曾到李秋的小馆聊过这命数,天灾之事。”
“那时候李秋的观点,给了朕非常大的感触和启发。”
“后来,朕也想明白了这一切。”
“这天灾是否降临,跟谁做君主,世间怎样,并没有什么关联。”
“该来的,总该会来的。”
“当发生天灾时,圣明的君主和有能力的群臣,总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应对。”
“纵使灾祸很大,但体现在史书中的惨状却并不严重。”
“反观如果君主昏庸,奸臣肆虐,纵使灾荒不大,但史书之上却是惨绝人寰。”
“所以这一次对于李秋能做出如此决断,朕一点都不意外。”
“但是,这关于教派之事,也不是一件小事,李秋这么处理也过于偏激了。”
“王珪啊,你替朕将这份政令改一改。”
“依李秋说的,所有僧、尼、道士,必须对自己的父母进行供养,礼拜。”
“同时对现有寺庙进行整顿,钦定每州寺观保留一所,核定寺观内僧尼人数。”
“对不堪供养的僧、尼、道士等,一律遣返回乡,增加劳力和人口。”
“如此一来,在各州府统计徭役、兵役、赋税之时,自然就把他们统计在内。”
“若是真按照李秋之前定的那种,下面这些人非得把全天下的和尚道士都给抓去充军不可。”
“除此之外,近年来关于阴阳术数方面的各种杂书,讹伪尤多,愚民妄语,伤教败礼。”
“让太常博士吕才,带人予以修正。”
李世民此举,相当于给佛教、道教一人一棒子。
不偏不倚。
最终的本质还是为了增加劳力,增加生产,教化百姓。
在王珪走后,房玄龄又被李世民给召见而来。
所谓之事,就是关于那戴州都督贾崇一事。
“陛下,您找我?”
李世民笑着点点头,然后将房玄龄的那份奏书交给了他。
“玄龄啊,关于贾崇一事,朕认为你处置的非常好。”
“当初尧、舜都是大圣之王,虽然贵为天子,但还不是教化不了自己的儿子。”
“这贾崇,无非一州刺史,独能使其民比屋为善乎!”
“若坐视贬黜,则州县互相掩蔽,纵舍罪人。”
“自今诸州有犯十恶者,勿劾刺史。”
“但令明加纠察,如法施罪,庶以肃清奸恶即可。”
“玄龄啊,朕上一次见你上奏如此意见明确的奏书,怕是要追溯到三年前了。”
见到今天李世民心情好,房玄龄也就直接说了出来。
“以前,克明还在时。”
“很多时候都要他帮我拿拿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