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正银小说>其他类型>横扫三国的东方铁骑> 716国家制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716国家制度(1 / 2)

高飞正打算从蔡琰的房间离开,蔡邕便适时地说道:“主公,有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

蔡邕道:“如今中原已经平定,魏国已经灭亡,我大燕的版图直接扩大了一倍有余,近闻马腾篡汉自立,刘璋、刘备也分别以续汉统为名各自称帝,天下动荡,许多百姓仍然处在水深火热当中,我以为,当此多事之秋,主公当顺应民心,何况主公手中握有玉玺,称帝是天经地义之事,那些跳梁小丑,怎能和主公相比?一旦主公称帝,大燕将是正统,待修养生息数年之后,分别派遣将领平定天下,则天下必然会一统。”

高飞听后,只轻微地点了点头,说道:“此事改日再议。”

说完,高飞转身便走,眉头紧皱,心中也是一番惆怅。

蔡邕一脸的不解,以目前燕国的实力,称帝是必然的事情,他不明白为什么高飞会表现的如此冷淡。看着高飞远去的背影,蔡邕摇了摇头,叹气道:“越早称帝,越能安稳天下的民心,这个道理,他应该是知道的……”

“父亲,侯爷也许另有想法,主意在他,父亲也不能越俎代庖。”蔡琰抱着自己的儿子高麒,对蔡邕说道。

蔡邕点了点头,说道:“我晓得,不光是我,管宁、邴原、田丰、钟繇、士孙瑞等人,一会儿也必然会向主公提出来的,称帝是必然的,早晚又有什么不同的吗?”

蔡琰劝道:“一切就交给侯爷自己拿主意吧,他必然有他的想法,我们不必太过操劳。”

蔡邕“嗯”了一声,走到蔡琰身边,将高麒抱在了自己的怀中,笑呵呵地含饴弄孙,显得无比的欢快。

………………

高飞独自一人走在王宫里,步伐很慢,但是思绪却很快,脑海中飞快的想着一些事情。

对于他来说,称帝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手底下的人更希望他很快的称帝,因为那样他们的官职、俸禄就会更高,地位就会更加尊显。

而且称帝也是为了能与其他国家平起平坐,甚至以正统地位来痛斥那些不正统的国家,玉玺在手,中原在手,这就是正统。谁强,谁才有说话的地位,谁的腰杆才会挺的更直。

可是,称帝并非想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其中包含的大大小小的利弊也为难着高飞。

首先,称帝之后,该如何选择朝廷体制,是继续沿用秦汉以来的体制,还是改变其独有的体制,以便消除其中的隐患?

秦汉以来,州刺史制和州牧制频繁交替,直到汉灵帝时,益州刺史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蛊惑汉灵帝改部分资深刺史为牧,刺使实际已为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两级制随之形成。后来州牧制和州刺史制同时存在,但都成为了牧守四方,一州上的军政的最高权力人,才出现了汉末军阀割据的局面。

如何消除这种局面,形成地方上一个很好的监察制度,以及让地方上军政剥离的难题就摆在了高飞的面前。除此之外,高飞想过一些现代的国家体制,但是在现行阶段,根本无法推行,因为民智未开,你若强行推行什么总统联邦制或者共和制,必然会适得其反。

所以,他只能走中国几千年传承的封建制度,而封建制度就要加强中央集权,收回地方上应有的权力,他的能力不消多问,如果不是智勇双全,又怎么会开辟大燕国呢。最后想来想去,他还是决定在称帝之后沿用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以现代人的目光,去看过去,你会发现你有很多的好处。

单独对三省六部制而言: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蜀汉的诸葛亮和阿斗便是一个很好的特例。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当然,高飞并非照搬,只是袭用这种体制,在其基础上加以修改。

不知不觉,高飞便走到了大殿,见大殿上站满了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