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长安,骄阳似火,太阳仿佛要把整个长安从烤焦一般,毫无疑问,今年整个陕西又是干旱居多,陕西抽水机器厂开足了马力,全力全产各种型号的抽水机,运到各地抗旱。
在这种情况下,唐军顺利将明军和大昌军驱逐出广西和云南后,各级官员纷纷上表向皇帝祝贺,建议皇帝改元庆祝,也是为了讨个口彩,希望改元后,老天能够多下点雨,减轻一点旱灾的情况,人力有时尽,若是长久不下雨,恐怕陕西的旱地作物也要干死大半。
当然,大唐不用担心干旱会造成向崇祯朝那样饥民四起,有了抽水机,起码能确保黄河两岸的庄稼收成,加上可以从旱灾没有那么严重的湖广、四川等地调运一部分粮食,这样程度的旱灾朝庭完全有能力承受。
只是以前崇祯朝天灾不断,大家都说是天子德行有亏,唐军在伐明时也经常散布这样的消息,瓦解大明的民心,如今到了大唐,圣天子在位,老天爷却丝毫不给面子,未免让唐军上下的官员有点脸红,只能借助大捷后,在改元方面动一点脑筋。
虽然唐军正在尽办普及各处天文知识,干旱,下雨不过是正常的自然现象,完全和天子没有必然联系,但这个普及需要时间,大多数百姓还是更相信数千年积下来的传统知识,当然,天子圣明哪是没得说,换了其他年月。大伙儿早就逃荒去了,如今家里多多少少还有余粮。
只是天灾不假,即然天子德行无亏。那就就是有其他方面没有做到,说不定天子面前有奸臣作祟,百姓地这种说法让周凤梧、宋献策他们坐不住了。若说奸臣。除了皇帝下面三位宰辅有资格让上天示警。还有谁能够承担,他们几乎是哀求着让皇帝改元,转移一下百姓的视线。
李鸿基经不住大臣苦苦相劝,只得宣布从自己登极那年算起,改为新唐年号,而西安作为首都改名为长安。大唐历和新唐历共同使用,现在是大唐历一千零二十二年,也是新唐历二年的七月底。
改元一宣布,虽然旱灾仍然没有消减地现象。百姓们却安心下来,上天示警,既然皇帝已经收到,并作了安排,明年或许就不会再有旱灾了。
今天又是三天一次的朝会日子,唐军的重臣许多人天刚蒙蒙亮就迫不及待地就来到了承运殿,等待着参加朝会。
现在还是夏天,虽然白天已经慢慢缩短,可还是不到六点天色就已发亮了,离朝庭升朝还有二个小时,李鸿基可没有明朝皇帝天不亮就起床上朝地觉悟,夏天上朝地时间定在早上八点半,冬天时干脆定到了九点半。
刚开始时,那些从明朝投诚过来的大臣极不适应,往往天不亮就赶到了宫门,好在皇帝没有定下那种宫门一入夜就落锁的习裕,先到之后他们还可能到前面的承运殿休息,否则就得在宫门外等候了。
只是那些唐军的重臣却没有养成那种天不亮就起床的习惯,往往要等到差不多朝会前十来分钟才赶到,那种明朝地降臣开始为显忠诚,一直提早一两个小间就来到殿外,只是皇帝对他们一直没有什么表示,而且新朝的朝会是三天一次,不上朝时他们也不能保证那么早就起来,久而久之,众人也就习惯了天亮之后再起床,漱洗之后,还可以吃饱肚子再赶到宫中参加朝会。
可今天这么多大臣同时早到,就有些不寻常了,一般都会是有大事发生,大臣们才可能早到后,先在承运殿商议,商议,这样比起私下窜门交流即能有效利用时间,显得自己无私,又能统一意见。
今天他们所议之事可不是什么改元之类的事,改元已成为了过去,而是上次朝会时,皇帝突然要大臣们作出一个五年计划,这可是前属未有之事,五年计划不难理解,只是以前从没有做过,现在要拿出来,大家都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
这个五年计划当然不可能由一个人单独做出来,而是牵涉到整个朝庭各个衙门,利用这三天时间,他们已经讨论了无数次,如今就要呈给皇帝,为防有失,周凤梧依然要大家在朝会之前集中再讨论一个小时。
朝庭地五年计划包罗万象,又岂是一个三天就能做得完整,众人七嘴八舌,果然又从那份厚厚的计划书挑出了不少毛病,周凤梧连忙匆匆修改口
“咣、咣”的钟声响了起来,再过十分钟早朝就要开始了,通往太和殿的大门正在开启,已经没有时间再容周凤梧修改,周凤梧叹了一声,只得合上了计划书,迈步向太和殿走去。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
“谢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依次行礼后,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周爱卿,朕交给你的五年计划完成的如何?”皇帝一坐定,果然就急不可待的问起了计划书。
周凤梧脸上有点郝然的表情,象一个没有完成作业的小学生面对老师的检查:“回禀万岁,臣还没有将计划最后完成。”
刚才的一番讨论让周凤梧意识到这份计划还有许多疏漏,使他不敢如此轻易的交给皇帝。
“没关系,爱卿做出多少,先给朕过目好了。”
“臣遵旨。”周凤梧只好把那一叠厚厚的计划书产交给走下来的侍卫,转呈给皇帝。
李鸿基接过之后,快速翻过周凤梧的计划书,周凤梧的计划书做得很详细,里面包涵了农业、工业、教育、军队、外交、商业、税收,几乎是李鸿基能够想到地里面都提到了。不由对手下文官的能力大为赞叹。
这种五年计划以前并无先例可行,大明时,国家财政每年都入不敷出。从嘉靖时起,每年的年尾,嘉靖帝在宫内和大臣们一起拨拉着算盘。计算着当年地开支。每次都不得不挖东墙补西墙。才能做到平衡,别说是五年计划,就是下一年度的计划都无法做出。
到了崇祯时,国家财政更是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抵挡建奴东侵。崇祯只得挖肉补疮,年年加征赋税,到最后还是落得身陷伶仃地下场。
“不错,这份计划书能够面面俱到。周爱卿和各位臣工辛苦了。”
“这是臣等分属应当之事。”周凤梧没想到这份涂涂改改地五年计划还能得到皇帝地赞赏,连忙谦虚。
李鸿基确实对这份计划书比较赞赏,若让他来做,恐怕一半也考虑不到,不过,这份五年计划有大问题,李鸿基还是一眼可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