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看着一脸怒气的刘一眼和不知所措的杨昊,连忙解围道:“这两个的确都是当之无愧的大英雄,大豪杰!”
杨昊小心翼翼地看了刘一眼一眼,轻声向陈松问道:“他们两人具体是有什么样的事迹?”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陈松并未直接回答杨昊的问题,而是一边把千古名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念出,一边观察着刘一眼的脸色。
看到刘一眼虽然还在盛怒中,但并未有出言阻止之意,心里暗暗松了口气,当下便向杨昊介绍起这两位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
辛弃疾,南宋人,字幼安,号嫁轩,在他年少时,辛弃疾所在的家乡济南早已沦陷,他的爷爷辛赞被迫接受金国委任的职务,屈辱而又痛苦地生活着。
沦陷区域的普通老百姓都深受金军的迫害,与之水火不容,恨不得早点把这些侵略者驱赶走。
在沦陷区长大的辛弃疾,原本酷爱写词,也很有才华,在目睹了周边老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后,便一边从文,一边习武,用心攻读兵书战策,刻苦训练杀敌本领,并立下此生为恢复中原而鞠躬尽瘁的宏愿。
公元1161年,金军在完颜亮的率领下,再次南下入侵南宋。
时年21岁的辛弃疾,趁机揭竿而起,聚集沦陷区里的两千青壮男儿,一起参加义军领袖耿京所领导的抗金部队。
在耿京的重用下,极具文学才华的辛弃疾被任命为掌书记,负责机要工作,掌管义军的印信,还受命他联络南宋政权,以期遥相呼应,一举打败入侵的金军。
就在辛弃疾赶往临安完成联络任务后,在返回义军部队的途中,得知首领耿京在海州抗金中被叛将张安国所杀害。
噩耗传来后,令血气方刚的辛弃疾顿时大怒,亲率五十名骑兵,连夜赶往五万人的金军大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了敌军,在活捉叛将张安国后,又立即狂奔千里,把张安国押到临安,交给南宋朝廷处置。
豪情万丈的青年辛弃疾在战场上所表现出来的英武侠气,令宋高宗赵构是刮目相看,于是任命他为江阴签判。
辛弃疾正式步入仕途,时年二十五岁。
锐气风发的辛弃疾,并未感知到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其实并不想与金对抗的妥协思想。
仍然凭着自己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志向,向朝廷上书提出了有名的《美芹十论》和《九议》等有名的主战想法。
可惜宋高宗没有理睬辛弃疾带兵打仗的本领,只欣赏他可以管理地方的实际才干。
因此辛弃疾的这次作战,竟成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抗敌!
因为朝廷的妥协,他再也没有机会亲临一线抗敌,以致他在中年后,无奈归隐铅山时,回忆起参战时的金戈铁马,不由得感慨万分,遂写下掷地有声的千古名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首追忆自己征战沙场的宋词,酣畅淋漓地描绘了自己披肝沥胆的将军形象,有力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的理想,却又壮志难酬的无奈情怀。
而班超就更厉害了!
他以三十六人纵横西域,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下当机立断、百战不殆,写下传奇人生,更创造了华夏历史名将之西域神话!
不仅扬我华夏国威,还牵制匈奴保汉朝的太平,也制止匈奴在西域的恃强凌弱,更维护西域诸国和平往来,并打通西域,重新恢复了丝绸之路!
班超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士,也就是华夏现在的陕西咸阳东北人。
他出生在一个文学世家,从小就很刻苦用功,做任何事都肯动脑筋,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能够权衡轻重,审察事理,对未来也充满着理想。
其父亲班彪是东汉著名的大文豪、史学家,他的哥哥班固是《汉书》作者,他的妹妹班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在班固死后,班昭继承班固事业,完成了著名的史书《汉书》的编撰。
在公元62年,也就是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前去了。
当时,因家境贫寒,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厌烦和苦恼,忍不住站起来,弃笔感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就这样,他起了抛弃案头工作,投笔从戎,去从军的心思。
周围的人听了他这番话后,都讥笑他异想天开。
班超看着讥讽自己的众人,更加坚定决心,感叹地说:“庸人怎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啊!”
于是在公元73年,班超正式投笔从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