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正银小说>其他类型>秦吏> 第646章 刀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46章 刀剑(1 / 2)

? “汝何名?”

黑夫踱步过去,那口直心快的小铁匠低着头,只能看到他无袖的短打下,两臂都是结实粗壮的肌肉。

利仓在旁,再度说道:“君侯问你,叫什么名?”

小铁匠这才抬起头,下巴刚长出点黑胡渣,大概十八九岁年纪,头发上满是汗水,也不知是在这锻炉边热的,还是被黑夫吓的,只讷讷地答道:

“君侯,小人叫郭绍。”

“郭绍?”

黑夫点头,好熟悉的名啊,只不记得在哪见过。

“听你口音,不是衡山郡人吧,外地迁来的?”

“禀君侯,小人乃赵地邯郸郡人,数年前随家人迁徙至此,继续从事祖业,在铁山打铁铸剑。”

黑夫想了想:“邯郸,郭氏,铁匠,你莫非是郭纵之后?”

少年有些欣喜:“君侯竟知道!郭纵正是小人之祖!”

郭纵是赵武灵王时,邯郸著名的大工商业者,以经营冶铁业而致巨富,赵国灭亡后,秦吏将冶铁收归国有,郭氏树大招风,硕大一个宗族遂被拆散,迁徙到各郡铁官,也顺便将赵地先进的冶铁技术传遍天下……

看来眼前这少年,亦是其中之一。

黑夫走到少年背后,熊熊燃烧的锻炉旁,铁砧上静静躺着一把长四尺半的剑,已经锻造完成……

尺乃秦尺,四尺半便是一米出头,后世看来略显短小,但在同时代,普遍长三尺的剑里,已经鹤立鸡群了。

春秋时的青铜剑,一般长不过半米,因为青铜材质脆而易折,且剑较宽厚。

进入战国后,各国开始盛行铁剑,剑锋和剑刃都更薄更利,长度也开始增加,“三尺剑”,也就是七十公分的剑,成为士大夫、兵卒、轻侠的标配。

黑夫拿起眼前的铁剑来掂量一番,他并非行家里手,但十几年行伍生涯下来,好坏还是分得清的,不由赞道:

“好剑,这剑不错,且能锻造如此之长,都快赶上陛下佩剑了!”

秦国军队里虽然还是用青铜剑居多,但秦始皇可是个赶潮流的,他的佩剑,长达五尺,因为太长,荆轲刺秦时,情急之下竟拔不出来,只能绕柱躲避。最终秦在左右的提醒下,“王负剑(舰)”,才顺利将剑抽了出来,并砍死了荆轲。

没错,是砍,剑开双刃,身直头尖,横竖可伤人,击刺可透甲,刺才是它的主要杀伤方式。可那当口,从未受过如此奇耻大辱的秦始皇帝羞怒至极,只有挥剑猛砍荆轲大腿,方能泄愤!

那还不算最长的,黑夫在齐地见过双手才能操作的长剑,竟长达六尺,将近一米四!难怪齐地有句童谣:“大冠若箕,修剑拄颐”,意思是剑柄能顶到面颊。

眼下,少年郭铁匠得了黑夫夸赞,高兴地抬起头来:“君侯若不嫌弃,小人愿为君侯锻剑!”

黑夫颔首:“剑者,君子武备,所以防身,起于商周,其技初起,流于兵阵。军马相较之间,兵刃交加之际,以长器而拒敌,以短剑而防身,远杀近搏,长短互补。至于春秋之后,剑入名流,王侯将相,高人雅士,俱佩名剑而习其技,悟其理而通其道,用之于治学,则成诸子百家;用之于治国,则成霸业强国;用之于杀伐,则成强兵猛将。”

“然而剑虽好,可我眼下军中更用得上的,却是刀。”

郭绍钟爱剑,前些天黑夫要求铁山锻刀,他都不愿参与,眼下只觉得剑受了侮辱,有些愤愤不平。

“君侯,砍柴的刀,是低贱之器,岂能比得上剑?”

黑夫笑了笑:“你曾用青铜剑来砍柴么?”

郭绍摇头:“不曾。”

“为何?”

郭绍觉得这位君侯在明知故问:“青铜脆而易折,击刺杀人还行,砍柴就过分了。”

铜本来是软的,软到无法直接做武器,只有与锡结合后变成青铜,才是合适的材料。但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变得脆而易折,大力劈砍,很容易折断。

所以整个青铜时代,以劈砍为主的刀,只是昙花一现,顶多是撬贝壳、剥皮的小刀在燕齐流行,还渐渐演变成了刀币。

剑,无疑是最合适青铜的短兵,当之无愧的百兵之王。

而在民间,砍柴的主力,也是铜制的斧斤。

直到铁器时代来临,这种情况开始改变,虽然军中还是顺着以前的惯性用剑,但在民间,做工粗糙的铁柴刀,已经悄然出现。

尤其是在南郡、豫章、衡山、长沙等地,近年来,种植园主们为了让奴隶砍甘蔗,一种长肋,上宽下窄,没有刀尖的砍刀蔚然流行,形制颇似后世的景颇刀,郭绍来此数年,自然也见过。

“你用铁剑砍过柴和甘蔗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