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正银小说>其他类型>灭宋> 第二八八章 赵九妹的哀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八八章 赵九妹的哀羞(1 / 2)

<dtclass="tp"></dt><dtclass="rd"></dt>;;;;塞外的血战就这样继续吧……

;;;;不过这样看来铁木真他曾祖父的崛起,似乎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女真人没有兴趣向草原扩张,毕竟那里又没什么值钱的东西,而且他们是渔猎民族又不是游牧民族。

;;;;那里与他们的属性不符。

;;;;与合不勒合伙拿下河董城的,也不是女真军,而是耶律余睹的契丹军。

;;;;这个辽奸做的很尽职。

;;;;不过主要是耶律大石没空管那里,那里大致上相当于现代的乔巴山,本来就不在耶律大石防御范围,就是少量原本乌古敌烈统军司的契丹驻军和原本耶律雅里的残部。耶律大石真正的目标是西域,他这些年不断根据王跃给他的地图向西域进行侦查,然后越侦查越上头,那里简直就像有毒一样,毕竟可敦城真不是什么好地方啊!

;;;;能去河中和天山南北这种地方,谁还会留恋乌兰巴托啊!

;;;;零下四十度啊!

;;;;他只不过是需要点时间来进行侦查而已。

;;;;包括他部下那三万骑兵,也已经开始更向往西域了,毕竟目前的大辽皇帝是个什么情况大家都明白,耶律大石和他那些精英们,还不至于真正效忠一个王跃的傀儡,他们去西域自己当主人多好。

;;;;所以他们对蒙古高原的控制根本没有太大兴趣。

;;;;就是在等机会而已。

;;;;一旦机会到来,他们就会立刻杀向西域,蒙古高原这种又穷又冷的地方谁爱争夺谁争夺去吧!

;;;;所以合不勒有很大机会一统各部,提前实现他曾孙实现的一统草原,只可惜那时候他需要面对的,就不是一个被儒家和大师们合伙搞成废物的金国,而是已经完成所有改革,拎着火枪架着大炮,堪称武装到牙齿等着他们的最强汉人军团了,他曾孙的辉煌他是注定享受不到,倒是他无数代后人林丹巴图尔的结局在等着他。

;;;;至于接下来的王跃……

;;;;他依然没去进攻济南,仿佛已经忘记了自己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金句。

;;;;真的,这句话已经在大宋大肆流传,中山王冲冠一怒为红颜,因为得不到李清照才悍然攻打济南。

;;;;甚至都快尽人皆知了。

;;;;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大宋的万里疆域上,无不传扬这个故事,甚至他都根本没进攻过济南,就已经在江南传播出无数惨烈的战斗,为了保卫他们身后的这个老女人,济南的军民们浴血奋战,一次次击败王跃的进攻。无数勇士为了保卫女人和尊严,与这个跋扈的逆臣殊死搏斗,他们的鲜血染红济南,他们的伟大事迹万古流传,鼓励着更多勇士投身抵抗王跃的伟大事业。

;;;;李清照更是被民间传说成了超越当年小周后的美女,各种关于她美貌的传说和她的词作一起流传。

;;;;美貌的确是人编的。

;;;;可她的词作那真不是编的啊!

;;;;看过她的词作,再听着她美貌的传说,不是真的也是真的了。

;;;;总之现在的李清照,在民间传说中已经是天下第一美女,天下第一才女,她的词集已经被炒到了一贯钱一本,开封公社的奸商们还给这些词集专门配上了据说她本人的封面,甚至还有精装版的,里面单独夹着一幅她本人的肖像,这样的甚至炒到了五贯钱一本,更令人发指的是,已经有那些不要脸的书商,专门雇人绘制据说是她的某种图册……

;;;;图文并茂呦!

;;;;还有人编故事说她和中山王早就认识。

;;;;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她家是章丘的,中山王是在泰山修道的,几十里路而已,李清照少女时候某次在泰山游玩,无意中和中山王相遇,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从此中山王再也没能忘掉她的容颜。

;;;;就是不知道李清照本人听没听过这些故事。

;;;;但王跃真的仿佛忘记了他的金句,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亲自带着卫队骑着驼鹿在整个河北转悠,亲自指导各地的基层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尤其是接下来即将开始的春播。这时候他的那条渠道已经挖好,数万移民持续一年的奋战,一条渠道从高阳连接滹沱河和南易河,又一直通到了被他截断的黄河故道上,这条渠道分走部分河水的同时,在沿线灌溉出大量的良田。

;;;;而且使得边吴泊,白洋淀,文安洼等沿途湿地大幅萎缩。

;;;;而退水后的湿地同样也会变成良田,原本那些负责挖掘渠道的移民,就地留下来垦荒种田,这些已经离开河北近两百年的河北人,重新回到他们的故土安居乐业。

;;;;接下来还有一条新的渠道。

;;;;还是大致上同样走向,但这条更加靠北一些,总之接下来王跃要组织起各地民兵,在这片广袤平原上不停地挖渠道,这样的平原不利用起来,那简直就是暴殄天物了,不停挖渠道,不停开荒,不停鼓励生孩子,让这片土地上人口以这个时代能达到的最高速度增长。

;;;;等到新作物引入后,这些人口就会像洪流般,席卷周围原本不适合农耕的土地。

;;;;还有沿海的渔业,水产加工业,盐业,尤其是盐业,原本的煎盐在他指导下开始向晒盐改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